专利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同時實現凹凸追隨性、與耐發泡可靠性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包括以下之步驟(1)(2)。(1)將黏著劑組成物形成為單層或多層之片狀,使其紫外線交聯而一次硬化,藉此形成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的步驟。(2)經由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而積層2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後,自至少一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側照射紫外線,經由該構件,使上述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紫外線交聯而二次硬化的步驟。
公开号:TW201301222A
申请号:TW100131887
申请日:2011-09-05
公开日:2013-01-01
发明作者:Kahoru Niimi;Makoto Inenaga;Takahisa Uchida
申请人:Mitsubishi Plastics Inc;
IPC主号:B32B37-00
专利说明:
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使用該積層體之影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該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可用作例如個人電腦、移動終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個人數位助理))、遊戲機、電視機(TV,Television)、汽車導航系統、觸控面板、手寫板等之類的影像顯示裝置之構成構件。
近年來,為提高影像顯示裝置之可見度,藉由將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PDP(Plasma Display Panel,電漿顯示器)或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等之影像顯示面板,與於其正面側(可見側)所配置之保護面板或觸控面板構件之間之空隙,使用黏著片或黏著劑等進行填充,而進行抑制未填充之情形時產生之漫反射,即於入射光或自顯示影像發出之出射光之空氣層界面上的漫反射。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顯示裝置,其可於LCD(液晶顯示器)與觸控面板之間之空隙中填充透明樹脂(黏著劑),而降低觸控面板與液晶顯示面板之間之光的反射。
於如此將該影像顯示面板,與保護面板或觸控面板構件之間之空隙,使用透明樹脂(黏著劑)填充之情形時,指出如下問題:若於影像顯示面板與透明樹脂(黏著劑)之界面、或保護面板等與透明樹脂(黏著劑)之界面存在缺陷等,則藉由暴露於高溫高濕環境下、或暴露於溫度急劇變化時,而由於該缺陷會積存氣體,且引起發泡或剝離。
因此,為解決此種問題而進行各種研究。
例如於專利文獻2及3中揭示有一種光學功能構件一體型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將接著劑組成物進行預先光硬化(或熱硬化)且製作成部分交聯狀態之接著劑組成物後,繼而,經由該接著劑組成物而將光學功能構件與顯示部進行貼合,其後,藉由加熱處理(或光照射)而使接著劑組成物進行熱硬化(或光硬化)。
於專利文獻4中,揭示有藉由於黏著組成物中含有高分子量丙烯酸系聚合物而提高凝聚力,且抑制耐發泡性或剝離之方法。
又,本案申請人於專利文獻5等中,揭示有一種新型透明黏著片,其即便於被黏附面上有5 μm~20 μm程度之凹凸亦可不殘留氣泡而進行貼合,進而即便被黏附體係塑膠等產生逸氣(outgas)之材料者,亦可以例如於80℃左右之高溫環境下不發泡之方式而進行貼合。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4-07788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9-10953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9-109533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4-210866號公報
[專利文獻5]國際公開第2010/044229號公報
於上述專利文獻2及3所揭示之方法中,使用兼有光硬化性與熱硬化性之材料,除所添加之有機過氧化物成為加工時組成物之凝膠化的原因之外,由於有引起有機過氧化物的反應分解物之發泡、或被黏附體之氧化腐蝕等問題之虞,故而於用於此種用途之黏著片中應該避免兼有光硬化性與熱硬化性。
又,如上所述,若具備儘可能對抗自保護面板等產生之逸氣之氣體壓力的黏著力及凝聚力,則耐發泡可靠性變充分,但僅為如此程度之硬度,故而若被黏附體之表面上有凹凸、或於黏附界面上存在異物等,則變得無法充分追隨如此凹凸。
因此,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同時實現凹凸追隨性、與耐發泡可靠性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揭示一種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含經由透明雙面黏著片而積層有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之構成,且至少包括以下之(1)及(2)之步驟。
(1)將黏著劑組成物形成為單層或多層之片狀,使其紫外線交聯且一次硬化,藉此形成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的步驟。
(2)經由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而積層2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後,自至少一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側照射紫外線,經由該構件,而使上述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進行紫外線交聯且二次硬化的步驟。
於上述步驟(1)中所得之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進而留有可硬化之餘地,換言之,進而留有紫外線交聯之餘地,由於具有如此程度之柔軟,故而即便被黏附體之表面上有凹凸、或於黏著界面上存在異物等,亦可充分地追隨且適應該等之凹凸。藉此,於上述步驟(2)中,若經由此種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而積層2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則可將各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較佳地進行密著。
然後,於上述步驟(2)中,自至少一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側照射紫外線,經由該構件,使其紫外線交聯且二次硬化,藉此可將上述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很好地進行交聯,且可具有例如儘可能充分對抗自保護面板等產生之逸氣之氣體壓力的黏著力及凝聚力。
如此,根據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一般而言可同時實現具有取捨關係之凹凸追隨性與耐發泡可靠性。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一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制於下述實施形態。
<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以下稱為「本製造方法」)係一種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以下稱為「本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含經由透明雙面黏著片(以下稱為「本黏著片」)而積層有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之構成,且至少包括以下之(1)及(2)之步驟。
(1)將黏著劑組成物形成為單層或多層之片狀,使其紫外線交聯且一次硬化,藉此形成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的步驟。
(2)經由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而積層2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後,自至少一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側照射紫外線,經由該構件,而使上述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進行紫外線交聯且二次硬化的步驟。
於先前所揭示之方法中,雖使用兼有光硬化性與熱硬化性之黏著材料,且進行交聯方法不同之一次硬化與二次硬化,但用以熱硬化所添加之有機過氧化物或異氰酸酯化合物、環氧化合物或胺化合物等熱硬化劑除成為加工時組成物之凝膠化的原因之外,有引起反應分解物之發泡或被黏附體之氧化腐蝕等問題之虞。相對於此,於本製造方法中,由於均藉由紫外線交聯而進行一次硬化與二次硬化,故而可消除於此種熱硬化步驟中之擔憂事項。
又,根據本製造方法,於上述步驟(1)中所得之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進而留有紫外線交聯之餘地,由於具有如此程度之柔軟,故而即便於被黏附體之表面上有凹凸、或於黏著界面上存在異物等,亦可充分地追隨且適應、潤濕該等之凹凸而較佳地進行密著。並且,於上述步驟(2)中,藉由二次硬化,而可很好地進行交聯,且可具有儘可能充分對抗例如自保護面板等產生之逸氣之氣體壓力的黏著力及凝聚力。
<黏著劑組成物>
首先,於本製造方法中,對可較佳地用以形成單層之透明雙面黏著片之黏著劑組成物的一例(以下稱為「本黏著劑組成物」)進行說明。然而,始終僅為一例,並不限定於此。
於本製造方法中,重要為於第一次之紫外線照射時,以具有潛在之紫外線反應性之方式,換言之以留有紫外線反應性之方式,而將黏著劑組成物進行紫外線交聯。
又,較佳為不含有溶劑之無溶劑系,且將黏著劑組成物藉由熱熔而進行製膜。
如此,作為可熱熔成形,且,以留有紫外線反應性之方式將黏著劑組成物進行紫外線交聯之方法,例如可舉出使用具有特定範圍之分子量之基質聚合物,且,使用分子間奪氫型光聚合性起始劑作為交聯起始劑,並且,減少交聯劑之量之方法。然而並不限定於此種方法。 (基質聚合物)
本黏著劑組成物,就黏著性、透明性及耐候性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有含有共聚物之意義,以下稱為「丙烯酸酯系(共)聚合物」)作為基質樹脂。
作為基質樹脂之丙烯酸酯系(共)聚合物,藉由適當選擇用以使其聚合之丙烯酸系單體或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之種類、組成比率、以及聚合條件等,從而可適當調整玻璃轉移溫度(Tg)或分子量等物性而進行調製。
作為用以聚合丙烯酸酯系(共)聚合物之丙烯酸系單體或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例如可舉出: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異辛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等。亦可使用該等之中具有親水基或有機官能基等之乙酸乙烯酯、丙烯酸羥基乙酯、丙烯酸、丙烯酸縮水甘油酯、丙烯醯胺、丙烯腈、甲基丙烯腈、氟丙烯酸酯、矽酮丙烯酸酯等。
作為使用該等之單體之聚合處理,可採用溶液聚合、乳化聚合、塊狀聚合、懸浮聚合等公知之聚合方法,可藉由於此時依據聚合方法使用熱聚合起始劑或光聚合起始劑等聚合起始劑而獲得丙烯酸酯共聚物。
本黏著劑組成物較佳為非溶劑系即不含有溶劑,可熱熔成形,且於一次硬化之階段中,具有適當之黏著力,且具有可追隨被黏附體表面之凹凸或異物之柔軟性。即便基質聚合物之分子量過大或過小,亦無法藉由熱熔而製膜。又,若基質聚合物之分子量過小,則即便進行一次硬化,亦有未發揮黏著力、或過柔軟而操作性較差之可能性,相反若分子量過大,則有於一次硬化之階段變硬,且無法追隨被黏附體表面之凹凸或異物之可能性。
藉此,就該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基質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萬~70萬、尤其較佳為20萬以上或60萬以下、其中尤其較佳為25萬以上或50萬以下之丙烯酸酯系(共)聚合物。
其中,更佳為使用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數量平均分子量(MN)為5~10,其中較佳為6以上或9以下之丙烯酸酯系(共)聚合物。所謂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較大,意指分子量分佈較廣,若此值較大為5~10左右,則由於低分子量成分及高分子量成分分別有助於流動性、潤濕性或凝聚力之分子量相稱之性能,故而有較分子量分佈狹小(均勻)者,加工性或黏著性能變良好之傾向。
又,丙烯酸酯系(共)聚合物之中,亦較佳為使用丙烯酸酯無規共聚物,其中,亦較佳為使用包含如下2種單體之丙烯酸酯無規共聚物:構成無規共聚物之各單體成分之玻璃轉移溫度(Tg),即關於構成丙烯酸酯無規共聚物之各單體成分,僅以各自單一之單體成分而聚合之聚合物之玻璃轉移溫度(Tg)的差較大。
此時,2種單體成分之玻璃轉移溫度(Tg)之差較佳為25~300℃,尤其較佳為40℃以上或200℃以下,其中尤其較佳為60℃以上或180℃以下,進而較佳為100℃以上或180℃以下。
具體而言,一者之單體成分之玻璃轉移溫度(Tg)較佳為-100~0℃,尤其較佳為-80~-20℃,另一個單體成分之玻璃轉移溫度(Tg)較佳為0~250℃,尤其較佳為20~180℃。
作為玻璃轉移溫度(Tg)較低之單體成分,例如Tg為-100~0℃之單體成分,較佳為使用側鏈之碳數為2以上、尤其較佳為4以上之丙烯酸酯。
另一方面,作為玻璃轉移溫度(Tg)較高之單體成分,例如Tg為0~250℃之單體成分,較佳為使用於側鏈上除具有碳數為2以下之烴之外,具有脂環結構、雜環、芳香族等環結構,或羧基、羥基、胺基、醯胺基、縮水甘油基、乙醯基、異氰酸酯基等官能基之乙烯系單體或(甲基)丙烯酸系單體等。
於作為基質聚合物之丙烯酸酯系共聚物中,可藉由調製Tg較高之單體成分(即,將該單體單獨進行聚合化時之玻璃轉移溫度較高之單體)、與Tg較低之單體成分(即,將該單體單獨進行聚合化時之玻璃轉移溫度較低之單體)之比率,而調整透明雙面黏著片之壓痕硬度。例如於提高壓痕硬度時,只要增加Tg較高之單體成分之含量即可。相反地,於使其柔軟之情形時,只要增加Tg較低之單體成分之含量即可。
又,亦可藉由塑化劑而使其柔軟並使硬度下降,或利用低聚物等添加劑適當調整硬度。 (交聯劑)
作為將丙烯酸酯系(共)聚合物進行交聯時使用之交聯單體(交聯劑),較佳為例如具有2個以上(甲基)丙烯醯基之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關於交聯劑之量,由於若交聯劑之量較多則反應急速地進行而難以控制反應,故而較佳為調整交聯劑之量,以即便在中途亦可停止交聯之方式而進行。
就該觀點而言,交聯劑之量較佳為相對於基質聚合物100質量份為0~30質量份,尤其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其中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其中尤其較佳為5質量份以下。
再者,可如此減少交聯劑之量亦由於使用分子間奪氫型光聚合性起始劑作為交聯起始劑。 (交聯起始劑)
作為本黏著劑組成物中使用之交聯起始劑,重要為採用分子間奪氫型光聚合性起始劑(亦稱為「奪氫型光起始劑」)。
雖光聚合起始劑藉由光照射而產生自由基且引起系統中之聚合反應,但(甲基)丙烯醯基或乙烯基之反應性自由基產生機構大略分類為2種,具有將本身之單鍵斷鍵且分解而產生自由基之分子內裂解型,及自系統中之羥基等激發氫而產生自由基之奪氫型。
由於分子內裂解型藉由光照射而產生自由基時,分解而成為其他化合物,故而若一旦發生反應則變得不具有作為反應起始劑之功能,但奪氫型去活化後恢復成原來之化合物,可藉由光照射而反覆用作反應起始劑。因此,為賦予潛在之光硬化性,重要為使用奪氫型之光聚合起始劑。
作為奪氫型光起始劑,例如可使用二苯甲酮、米其勒酮、二苯并環庚酮、2-乙基蒽醌、噻噸酮或二苯乙二酮等中之任一種,或者其衍生物,或包含該等之兩種以上之組合的混合成分。然而,作為奪氫型之光起始劑,並不限定於上述所舉出之物質。又,若於黏著片中含有奪氫型,則亦可將分子內裂解型之光聚合起始劑以各種比例併用。
光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量並無特別限制,一般而言較佳為相對於基質樹脂100質量份為0.1~10質量份,尤其較佳為0.2質量份以上或5質量份以下,其中亦可以0.5質量份以上或3質量份以下之比例進行調整。然而,亦可於與其他要素之平衡下超過此範圍。 (其他)
將丙烯酸酯系(共)聚合物進行交聯時,亦可視需要而適當添加反應觸媒(三級胺系化合物、四級銨系化合物、十二酸錫化合物等)。 (多層構成)
於將本黏著片製成多層之透明雙面黏著片之情形時,即,於形成包含中間層與最外層之積層構成的透明雙面黏著片之情形時,只要自上述之本黏著劑組成物而形成其最外層即可。
於將本黏著片製成包含中間層與最外層之積層構成之情形時,最外層由於與上述單層之情形同樣地兼具凹凸追隨性與耐發泡可靠性,故而較佳,因此較佳為使用上述之本黏著劑組成物而形成。另一方面,中間層無助於黏著於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故而較佳為無損透明性,且具有未抑制最外層之二次硬化反應之程度之透光性,而且,具有提高削減性及處理性之性質。
形成中間層之基質聚合物之種類只要為透明樹脂,則並無特別限定,但較佳為使用上述相同之丙烯酸酯系(共)聚合物。此時,就透明性之確保或製作容易程度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與最外層之基質聚合物相同之樹脂。
中間層亦可以藉由紫外線交聯而硬化之方式形成,亦可以藉由加熱而硬化之方式形成。又,尤其亦可以未後硬化之方式形成。然而,若考慮到與最外層之密著性等,則較佳為以後硬化之方式形成,尤其較佳為以紫外線交聯之方式形成。
此時,由於若交聯起始劑之含量增多則透光率下降,故而較佳為以較中間層之交聯起始劑之外層之含有率更低的含有率含有紫外線交聯劑。 (厚度)
本黏著片之厚度就凹凸追隨性及用途構件中所要求之厚度變薄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 μm~1 mm,尤其較佳為100 μm以上或500 μm以下。
又,於製成多層構成之片之情形時,各最外層之厚度與中間層之厚度的比率較佳為1:1~1:20,其中進而較佳為1:2~1:10。
若中間層之厚度在上述範圍內,則不過於有助於積層體之黏著材層之厚度,並且不會過於柔軟而使裁剪或處理之操作性變差,故而較佳。
又,若最外層在上述範圍內,則對凹凸或彎曲之面之追隨性未變差,並且可維持對被黏附體之附著力或潤濕性,故而較佳。
<步驟(1)>
於步驟(1)中,重要為以具有潛在之紫外線反應性之方式,換言之以留有紫外線反應性之方式,將透明雙面黏著片進行紫外線交聯而一次硬化。
於步驟(1)中,例如將本黏著劑組成物進行加熱熔融(熱熔),將其塗佈於透明脫模樹脂片上而成形為單層或多層之片狀後,以經由上述透明脫模樹脂片而照射紫外線且將本黏著劑組成物進行紫外線交聯而獲得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即可。
此時,亦可藉由控制紫外線之照射量而調整紫外線交聯之程度,但如上所述,亦可藉由經由透明脫模片照射紫外線,而以一部分阻斷紫外線之方式調整紫外線交聯之程度。
此處,作為透明脫模片之例,例如可適當選擇於聚酯系、聚丙烯酸系、聚乙烯系之鑄造薄膜或延伸薄膜,塗佈矽樹脂而經過脫模處理者,或脫模紙等而使用,尤其可舉出脫離力不同之脫模膜或厚度不同之脫模膜。
於步驟(1)中所得之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之壓痕硬度(C2Asker硬度)(a)較佳為10≦(a)<50之範圍。
再者,該C2Asker硬度(a)係針對將透明雙面黏著片依序積層成總厚度為5 mm~7 mm之範圍內者,使用Asker硬度計(AskerC2L)進行測定而獲得之值。
貼合於構件之前之透明雙面黏著片為成卷狀而捲繞、或裁剪,需要適當之黏度,而且需要用以貼合於構件上之黏著力或潤濕性。為此,若C2Asker硬度(a)為10以上,則無過柔軟而缺乏處理之操作性之虞,若C2Asker硬度(a)未達50,則即便於被黏附體之表面上有凹凸、或於黏著界面存在異物等,亦可充分地追隨且適應、潤濕該等之凹凸而較佳地進行密著。藉此,可藉由將C2Asker硬度(a)設為上述範圍,而兼具操作性及黏著物性,又亦可確保對印刷部等之階差之追隨性。
就該種方面而言,C2Asker硬度(a)更進一步較佳為15以上或45以下,其中進而較佳為20以上或未達33。
再者,只要透明雙面黏著片之厚度、紫外線之照射量、照射波長、照射裝置等適當調整即可。
<步驟(2)>
於步驟(2)中,重要為經由於步驟(1)中所得之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而積層2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後,自至少一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側照射紫外線,而且經由該構件,使上述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進行紫外線交聯而二次硬化。
此處,作為上述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例如可舉出:觸控面板、影像顯示面板、表面保護面板及偏光膜等,亦可為包含該等中之任一種,或2種以上之組合的積層體。
為經由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而於透明雙面黏著片上引起紫外線交聯反應,為激發透明雙面黏著片內之光起始劑,而且產生自由基,則由於需要達到充分量之有效波長的光,故而較佳為一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之紫外線透過率為一定以上。
具體而言,例如於照射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之紫外線之側,於積層玻璃板之情形時該玻璃板之紫外線透過率,又,例如於積層玻璃板與黏著劑及保護片之情形時,較佳為該等玻璃板、黏著劑及保護片之積層體之紫外線透過率為一定以上。
藉此,於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之紫外線照射側積層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之紫外線透過率,即UV-A波之波長範圍315 nm~400 nm之透光率較佳為20%以上,尤其較佳為30%以上,其中尤其更進一步較佳為40%以上。
作為具有該種光線透過率之構件,例如可舉出由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氯乙烯樹脂,聚酯樹脂,三乙醯纖維素、二乙醯纖維素等纖維素樹脂,苯乙烯樹脂所構成者。該等之中,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及三乙醯纖維素樹脂等之吸濕性較高,並且具有如下性質:於保管過程中由樹脂所吸收之水分於高溫下使用之情形時,自樹脂中以逸氣之形式易於釋出。根據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可抑制因該種逸氣之放出引起之發泡,故而作為構成積層體之樹脂構件,可使用由上述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樹脂及三乙醯纖維素樹脂等所構成之樹脂構件。
於步驟(2)中所得之二次硬化後透明雙面黏著片之壓痕硬度(C2Asker硬度)(b)較佳為33≦(b)≦80之範圍。
再者,該C2Asker硬度(b)係針對將透明雙面黏著片依序積層成總厚度為5 mm~7 mm之範圍內者,使用Asker硬度計(AskerC2L)進行測定而獲得的值。
藉由二次硬化後透明雙面黏著片之C2Asker硬度(b)為33以上,而具有充分之黏著力及凝聚力,可充分地對抗例如自保護面板等產生之逸氣之氣體壓力。另一方面,藉由C2Asker硬度(b)為80以下,可消除過硬而使作為感壓接著之功能受損且密著力變差,而產生剝離或隆起等疑慮。
如此,藉由將二次硬化後透明雙面黏著片之C2Asker硬度(b)調整成上述範圍內,而於貼合後,可賦予可耐受長期保管或高溫高濕環境下漸漸地凝聚於貼合界面之氣體壓力之黏著層的凝聚力,及未剝離之程度之適當的密著力。
就該種觀點而言,二次硬化後透明雙面黏著片之C2Asker硬度(b)進而較佳為35以上或60以下,其中更進一步較佳為38以上或50以下。
若言及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之C2Asker硬度(a)與二次硬化後透明雙面黏著片之C2Asker硬度(b)的關係,則較佳為控制成具有2點以上之差即(b)-(a)≧2之關係,其中較佳為(b)-(a)≧3,其中更進一步較佳為(b)-(a)≧4。
<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
作為可使用本製造方法而製造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例如可舉出:個人電腦、移動終端(PDA)、遊戲機、電視機(TV)、汽車導航系統、觸控面板、手寫板等;LCD、PDP或EL等影像顯示裝置之構成構件。
若舉出具體之一例,於行動電話之影像顯示裝置中,有於液晶顯示器(LCD)上積層偏光膜等,於其上經由黏著劑或片而積層有塑膠製之保護膜之情形。此時,作為該偏光膜之構成材料,有使用PVA(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醇)或三乙醯纖維素樹脂之情形,判明該等易於放出逸氣。
因此,作為包含保護面板/黏著片/偏光膜之構成之積層體,若使用本積層體,則於高溫下使用之情形時,可有效地抑制由保護面板或偏光膜所放出之逸氣引起的發泡。
此外,作為本積層體之構成例,例如可舉出液晶面板/黏著片/觸控面板、液晶面板/黏著片/保護面板、液晶面板/黏著片/觸控面板/黏著片/保護面板、偏光膜/黏著片/觸控面板、偏光膜/黏著片/觸控面板/黏著片/保護面板等之構成。 (語句之說明等)
再者,一般所謂「片」,於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業標準)之定義上,意指較薄、而且其厚度較長度及寬度稍小之平坦製品,一般所謂「膜」,意指與長度及寬度相比厚度極小,任意地限定最大厚度之薄平坦製品,通常,為以輥形而供給者(日本工業標準JISK6900)。然而,由於片與膜之邊界未規定,而且於本發明中無須在語句上區別兩者,故而於本發明中,即便稱為「膜」之情形時亦包含「片」,即便稱為「片」之情形時亦包含「膜」。
又,表示為如影像顯示面板、保護面板等之「面板」之情形時,係包含板體、片及膜者。
於本說明書中,揭示為「X~Y」(X、Y為任意之數字)之情形時,尤其只要未事先說明則包含「X以上Y以下」之意,並且亦包含「較佳為較X大」或「較佳為較Y小」之意。
又,揭示為「X以上」(X為任意之數字)之情形時,尤其只要未事先說明則包含「較佳為較X大」之意;揭示為「Y以下」(Y為任意之數字)之情形時,尤其只要未事先說明則包含「較佳為較Y小」之意。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而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 (中間樹脂層形成用積層片1)
準備將丙烯酸-2-乙基己酯(均聚物Tg-70℃)75質量份、乙酸乙烯酯(均聚物Tg+32℃)20質量份、與丙烯酸(均聚物Tg+106℃)5質量份,進行無規共聚合而形成之丙烯酸酯共聚物A(Mw=440000 Mn=62000 Mw/Mn=8理論Tg-50℃)。
於該丙烯酸酯共聚合物A之1 kg中,將作為交聯劑之紫外線硬化樹脂丙氧化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學公司製造「ATM-4PL」)100 g、與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之4-甲基二苯甲酮15 g加以混合,而調製成中間樹脂層用組成物(A-1)。
於作為塗佈基材之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Panac公司製造「NP75Z01」,厚度75 μm),將上述中間樹脂層用組成物(A-1)進行加熱熔融,藉由敷料器塗佈成厚度110 μm後,被覆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東洋紡織製造「E7006」,厚度38 μm),而製作包含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film,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膜/紫外線交聯性中間樹脂層(A-1,厚度110 μm)/PET膜之中間樹脂層形成用積層片1。 (中間樹脂層形成用積層片2)
除將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200 g作為交聯劑而調配,將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50 g作為光聚合起始劑而調配以外,以與上述中間樹脂層形成用積層片1相同之方式而調製成中間樹脂層用組成物(A-2)。
於作為塗佈基材之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Panac公司製造「NP75Z01」,厚度75 μm),將上述中間樹脂層用組成物(A-2)進行加熱熔融,藉由敷料器塗佈成厚度130 μm後,被覆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東洋紡織製造「E7006」,厚度38 μm),而製作成包含PET膜/紫外線交聯性中間樹脂層(A-2,厚度130 μm)/PET膜之中間樹脂層形成用積層片2。 (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1)
於上述丙烯酸酯共聚合物A之1 kg中,添加混合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之4-甲基二苯甲酮20 g而調製成感壓黏著劑用組成物(B-1)。
將該感壓黏著劑用組成物(B-1)進行加熱熔融,於作為塗佈基材之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樹脂股份有限公司製造「MRA75」,厚度75 μm)上,以成為厚度35 μm之方式塗佈成片狀而成形,被覆實施有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東洋紡織製造「E7006」,厚度38 μm),而製作包含PET膜/紫外線交聯性感壓黏著劑層(B-1,厚度35 μm)/PET膜之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1。 (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1')
除將塗佈基材變更為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樹脂製造「MRF50」,厚度50 μm)以外,以與上述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1相同之方式,而製作含有PET膜/紫外線交聯性感壓黏著劑層(B-1',厚度35 μm)/PET膜之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1'。 (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2)
於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1中,除塗佈成形以使感壓黏著層(B-1)之厚度成為65 μm以外,以與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1相同之方式,而製作包含PET膜/紫外線交聯性感壓黏著劑層(B-1,厚度65 μm)/PET膜之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2。 (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2')
除將塗佈基材變更成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樹脂製造「MRF50」,厚度50 μm)以外,以與上述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2相同之方式,而製作含有PET膜/熱交聯性感壓黏著劑層(B-1',厚度65 μm)/PET膜之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2'。
<實施例1:黏著片1之製作>
將中間樹脂層形成用積層片1之中間樹脂層(A-1)之兩側的PET膜依序剝離除去,並且將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1及1'之感壓黏著劑層(B-1)及(B-1')之一側的PET膜剝離,將露出之黏著面於(A-1)之兩表面藉由貼合機依序貼合,而製作包含(B-1)/(A-1)/(B-1')之多層黏著片。
經由於(B-1)及(B-1')之表面殘留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以365 nm之累計光量成為1000 mJ之方式藉由高壓水銀燈而照射紫外線,使(B-1)、(A-1)、(B-1')進行紫外線交聯,而製作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1(總厚度180 μm)。
<實施例2:黏著片2之製作>
於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樹脂製造「MRA75」,厚度75 μm)上,將中間樹脂層用組成物(A-2)及感壓黏著劑用組成物(B-1)共擠出,而成為感壓黏著劑層(B-1)/中間樹脂層(A-2)/感壓黏著劑層(B-1),塗佈形成以使感壓黏著劑層(B-1)/中間樹脂層(A-2)/感壓黏著劑層(B-1)=40/100/40 μm,被覆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樹脂製造「MRF50」,厚度50 μm),而形成包含PET膜/(B-1)/(A-2)/(B-1)/PET膜之多層片。
自一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側,藉由高壓水銀燈而照射累計光量1000 mJ之紫外線,使(B-1)、(A-2)及(B-1)進行紫外線交聯,而製作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2(總厚度180 μm)。
<實施例3:黏著片3之製作>
於上述丙烯酸酯共聚合物A之1 kg中,混合並添加作為交聯劑之壬烷二醇二丙烯酸酯50 g、及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之4-甲基二苯甲酮10 g,而調製成感壓黏著劑用組成物(B-2)。
將該感壓黏著劑用組成物進行加熱熔融,於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樹脂製造之「MRF75」,厚度75 μm)上,藉由敷料器進行塗佈以成為厚度170 μm從而製膜,被覆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樹脂製造之「MRA50」,厚度50 μm),而形成包含PET膜/感壓黏著劑層(B-2)/PET膜之片。
自一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側,藉由高壓水銀燈而照射累計光量1000 mJ之紫外線,使(B-2)進行紫外線交聯,而製作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3(總厚度170 μm)。
<實施例4:黏著片4之製作>
除使用中間樹脂層形成用積層片2(A-2)作為中間樹脂層,使用感壓黏著劑層形成用積層片2及2'作為感壓黏著劑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包含(B-1)/(A-2)/(B-1')之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1(總厚度260 μm)。
<比較例1:黏著片5之製作>
調製將丙烯酸-2-乙基己酯48質量份、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均聚物Tg-50℃)50質量份及丙烯酸-4-羥基丁酯(均聚物Tg-80℃)2質量份進行無規共聚合而形成之丙烯酸酯共聚物(Mw=100萬理論Tg-61℃)。
相對於該丙烯酸酯共聚物1 kg,添加固體成份換算0.2質量份之作為交聯劑之加成物型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旭化成製造之多耐德P301-75E)而製作黏著材組成物。
將該黏著材組成物於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樹脂製造「MRA75」,厚度75 μm)上進行塗佈形成、乾燥之後,被覆經剝離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三菱樹脂製造「MRF50」,厚度50 μm),於溫度25℃濕度50%之條件下進行一週熟化且熱交聯,而製作透明雙面黏著片5(總厚度150 μm)。
<比較例2:黏著片6之製作>
於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1(總厚度180μm),進而藉由高壓水銀燈而以波長365nm之紫外線於黏著層上達到1000mJ之方式進行追加照射,使(B-1)、(A-1)、(B-1')進行二次硬化而製作二次硬化後透明雙面黏著片6(總厚度180 μm)。
<評估>
對上述黏著片1~6,如以下所述進行評估。 (壓痕硬度測定)
對上述黏著片1~6,剝離剝離膜,而且將露出之黏著面依序重合,積層複數片之黏著片使總厚度在5 mm~7 mm之範圍內。藉此可減少載有測定試料之載物台之硬度的影響,從而可比較、並測定材料特有之壓痕硬度。
然後,對於經積層之黏著片所露出之黏著面,將AskerC2L硬度計之前端端子以負重1 kg於垂直下方以3 mm/min之速度進行擠壓,而測定C2Asker硬度(a)。
又,對黏著片1~4,以波長365 nm之紫外線於黏著片達到2000 mJ/cm2之方式,使用光量計(UNIMETER UIT150TYPE UIT-150A,Ushio電機公司製造)一面確認累計光量一面自單面之剝離膜側照射紫外線,製作相當於二次硬化後透明雙面黏著片之黏著片。
藉由與上述相同之方法,進行積層以使總厚成為5 mm~7 mm之範圍內,相對於所露出之黏著面將AskerC2L硬度計之前端端子以負重1 kg於垂直下方以3 mm/min之速度進行擠壓,而測定C2Asker硬度(b)。 (加工性)
將上述黏著片1~6於保持積層有剝離膜之狀態下,使用湯姆生衝壓機藉由50 mm×80 mm之湯姆生刀切割100片,藉由目視而觀察裁剪之片端部之形狀。
然後,於片端部中糊狀之超出為10片以上者判定為「×」,於未達10片者判定為「○」。 (凹凸追隨性)
作為試驗用之被黏附體,製作將偏光板(日東電工製造之NWF-KDSEGHC-ST22)預先於玻璃板上(53 mm×83 mm×t0.5 mm)之單面上以相同尺寸而貼合者,作為於上述偏光板面模擬之發泡起點,將中心粒徑50 μm之玻璃珠粒散撒0.03 mg(約200粒),而作為耐發泡可靠性試驗用基板。於上述基板上,將於加工性評估時裁剪之黏著片1~6之一個剝離膜進行剝離而且將露出之黏著面藉由手壓輥而黏附。繼而,剝離殘留之剝離膜,於露出之黏著面上將鈉鈣玻璃(53 mm×83 mm×t0.5 mm)於減壓下(絕對壓5 kPa)施壓貼合後,實施高壓釜處理(50℃ 0.2 Mpa 20分鐘)且進行完工黏附,而製作積層體(樣品)。
目視觀察所製作之積層體,於基板上散撒之玻璃球表面潤濕於黏著片,將球周圍無空隙而填埋於黏著層者判定為「○」,將於玻璃球周邊有隆起者判定為「×」。 (耐發泡可靠性)
對黏著片5~6,將於上述凹凸追隨性試驗中所製作之積層體(樣品)作為耐發泡可靠性試驗用樣品。
另一方面,對黏著片1~4,對於在上述凹凸追隨性試驗中所製作之積層體(樣品)以越過鈉鈣玻璃而藉由高壓水銀燈進行紫外線照射,而且於黏著片1~4上,以波長365 nm之紫外線達到2000 mJ/cm2之方式進行紫外線照射而製作耐發泡可靠性試驗之樣品。
將該等各樣品於常態(溫度23℃濕度50%)下靜置一日後,藉由溫度85℃濕度25%之恆溫恆濕機而進行6小時硬化,目視觀察硬化後之外觀。
將玻璃球周邊未產生新的隆起者判定為「○」,將藉由熟化而產生發泡或隆起者判定為「×」。
實施例1~4係如下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任一黏著劑組成物形成為單層或多層之片狀,使其紫外線交聯且一次硬化,藉此留有紫外線反應性之狀態。
可知經由上述之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而積層有2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自該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側照射紫外線,經由該構件,若將上述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進行紫外線交聯且二次硬化,則可很好地進行交聯,而且可獲得壓痕硬度較高之二次硬化後之透明雙面黏著片。
又,可知對於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之壓痕硬度(C2Asker硬度)(a)、與二次硬化後之透明雙面黏著片之壓痕硬度(C2Asker硬度)(b)的關係,可藉由控制成(b)-(a)≧2,而提高凹凸追隨性及耐發泡可靠性。
权利要求:
Claims (8)
[1] 一種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含經由透明雙面黏著片而積層有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之構成,且至少包括以下之(1)及(2)之步驟:(1)將黏著劑組成物形成為單層或多層之片狀,使其紫外線交聯而一次硬化,藉此形成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的步驟;(2)經由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而積層2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後,自至少一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側照射紫外線,經由該構件,使上述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紫外線交聯而二次硬化的步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步驟(1)中,於透明脫模片上,將黏著劑組成物成形為片狀,經由上述透明脫模片並照射紫外線而使上述黏著劑組成物進行紫外線交聯。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於波長315 nm~400 nm之任一範圍內,具有可使紫外線交聯反應開始之波長吸收區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步驟(2)中,使二次硬化後之透明雙面黏著片之壓痕硬度(C2Asker硬度)(b)為33≦(b)≦8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步驟(1)之二次硬化前透明雙面黏著片之壓痕硬度(a)、與上述步驟(2)之二次硬化後之透明雙面黏著片之壓痕硬度(b)具有(b)-(a)≧2的關係。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步驟(2)中,至少一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係於波長315~400 nm之範圍中光線透過率為20%以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影像顯示裝置構成構件係包含由觸控面板、影像顯示面板、表面保護面板及偏光膜所組成之群中之任一者,或2種以上之組合的積層體。
[8] 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其係利用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而製造之積層體所構成。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16445B|2013-11-21|影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使用該積層體之影像顯示裝置
TWI643756B|2018-12-11|Image display device
WO2011129200A1|2011-10-20|透明両面粘着シート
JP2011079931A|2011-04-21|粘着剤組成物の製造方法、粘着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粘着剤用原料組成物及び粘着フィルム
JP6977761B2|2021-12-08|粘着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6252626B2|2017-12-27|粘着シート
JP6325481B2|2018-05-16|粘着シート
JP2020023695A|2020-02-13|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粘着シート積層体、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CN103756600A|2014-04-30|
WO2012032995A1|2012-03-15|
KR101162558B1|2012-07-05|
JP6328871B2|2018-05-23|
TWI416445B|2013-11-21|
US20120328890A1|2012-12-27|
CN103756600B|2017-06-23|
JP6376203B2|2018-08-22|
US9481154B2|2016-11-01|
US20140162081A1|2014-06-12|
CN103805076A|2014-05-21|
EP3093832B1|2018-01-31|
JPWO2012032995A1|2014-01-20|
EP2615600B1|2018-03-14|
JP2018162465A|2018-10-18|
JP4971529B2|2012-07-11|
JP6848933B2|2021-03-24|
JP2014209236A|2014-11-06|
US9481155B2|2016-11-01|
JP5588081B1|2014-09-10|
US20140162080A1|2014-06-12|
KR20120059638A|2012-06-08|
CN103805076B|2016-06-22|
EP2615600A4|2015-01-21|
JP2012184423A|2012-09-27|
JP2017066408A|2017-04-06|
CN102667895A|2012-09-12|
EP3093832A1|2016-11-16|
EP2615600A1|2013-07-17|
US8715448B2|2014-05-06|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588232B|2013-06-19|2017-06-21|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壓敏性黏著劑組成物|
TWI609782B|2013-02-12|2018-01-01|Mitsubishi Chem Corp|透明雙面接著性片材、使用其之圖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該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使用該積層體而成之圖像顯示裝置|
TWI674198B|2014-03-10|2019-10-11|日商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圖像顯示裝置構成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JPS60260666A|1984-05-16|1985-12-23|Merck Patent Gmbh|Radiation curable adhesive|
CA2268259C|1996-10-23|2006-07-04|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Article comprising a flexible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JP4611463B2|1997-09-08|2011-01-12|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硬化型粘接着シート|
JPH11181361A|1997-12-17|1999-07-06|Sekisui Chem Co Ltd|硬化型粘接着シート及び積層体|
JP2000336331A|1999-05-31|2000-12-05|Sekisui Chem Co Ltd|硬化型粘接着テープ|
US6548177B2|2000-03-15|2003-04-15|Nitto Denko Corporation|Transparent shock-absorbing laminate and flat pane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JP2001262094A|2000-03-17|2001-09-26|Takashi Onoda|物品等の表面保護用多層接着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法|
JP5415658B2|2001-05-28|2014-02-12|三菱樹脂株式会社|中間膜用粘着シート及び透明積層体|
US6960275B2|2002-04-12|2005-11-01|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Method of making a viscoelastic article by coating and curing on a reusable surface|
JP2004077887A|2002-06-18|2004-03-11|Sony Corp|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JP4050972B2|2002-10-16|2008-02-20|株式会社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表示装置|
JP4362570B2|2002-12-27|2009-11-11|綜研化学株式会社|両面粘着テー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るタッチパネル|
JP2004262957A|2003-01-30|2004-09-24|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ホットメルト型紫外線架橋透明粘着剤、透明粘着シート及び積層体|
JP4578074B2|2003-08-08|2010-11-10|スリーエムイノベイティブプロパティズカンパニー|非ハロゲン系難燃性アクリル系粘着シート又はテープ|
JP2005181543A|2003-12-17|2005-07-07|Bridgestone Corp|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AT484559T|2004-03-08|2010-10-15|Nitto Denko Corp|Druckemfindliche klebstoffzusammensetzung, druckempfindliche klebefolie und oberflächenschutzfolie|
JP5175022B2|2004-06-14|2013-04-03|スリーエムイノベイティブプロパティズカンパニー|多層熱伝導性シート|
US7515231B2|2005-09-30|2009-04-07|Teledyne Scientific & Imaging, Llc|Low temperature nematic liquid crystal alignment material and LCD compensator incorporating the liquid crystal alignment material|
JP4868915B2|2006-04-04|2012-02-01|日東電工株式会社|粘着剤層付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粘着剤層付光学部材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080166498A1|2007-01-10|2008-07-10|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Method of curing porous low-k layer|
WO2008115513A1|2007-03-19|2008-09-25|White Electronic Designs Corp.|Enhanc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s|
US20090104448A1|2007-10-17|2009-04-23|Henkel Ag & Co. Kgaa|Preformed adhesive bodies useful for joining substrates|
CN101816026A|2007-10-22|2010-08-25|夏普株式会社|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5067548B2|2007-10-26|2012-11-07|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光学機能部材一体型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067549B2|2007-10-26|2012-11-07|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光学機能部材一体型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EP2210926B1|2007-11-16|2014-01-08|Taica Corporation|Transparent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product for optical use, transparent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laminates for optical use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the same|
JP5151419B2|2007-11-28|2013-02-27|東亞合成株式会社|光硬化型粘接着剤製造用の光硬化型組成物及び光硬化型粘接着シート|
JP2009230039A|2008-03-25|2009-10-08|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9292986A|2008-06-09|2009-12-17|Mitsubishi Plastics Inc|粘着シート|
JP2010044229A|2008-08-13|2010-02-25|Sekisui Chem Co Ltd|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シート用成形型の製造方法|
KR101599064B1|2008-09-18|2016-03-02|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캄파니|가스켓 및 상기 가스켓을 이용하는 표시장치|
US9109141B2|2008-10-15|2015-08-18|Mitsubishi Plastics, Inc.|Transparent adhesive sheet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201033312A|2008-12-26|2010-09-16|Nippon Kayaku Kk|Adhesive composition, laminate, and image displaying device|
JP2010186068A|2009-02-12|2010-08-26|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10128808A|2009-02-16|2011-11-30|소켄 케미칼 앤드 엔지니어링 캄파니, 리미티드|광학 부재용 방사선 경화형 점착제 조성물 및 점착형 광학 부재|
JP2010189545A|2009-02-18|2010-09-02|Nitto Denko Corp|両面粘着シートおよび粘着型光学部材|
JP2010275373A|2009-05-26|2010-12-09|Toagosei Co Ltd|光学フィルム又はシート用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組成物及び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粘接着フィルム又はシート|
JP2011052101A|2009-09-01|2011-03-17|Toagosei Co Ltd|光学フィルム又はシート用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粘接着剤組成物及び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粘接着フィルム又はシート|
JP5476948B2|2009-11-27|2014-04-23|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光学積層体及び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01818034B|2010-01-22|2012-01-04|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醇溶性装饰胶及其制备方法|
JP5558993B2|2010-09-29|2014-07-23|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接着剤供給装置及び接着剤供給方法|KR101600206B1|2011-07-15|2016-03-04|미쓰비시 쥬시 가부시끼가이샤|직선 편광 해소 기능을 갖춘 양면 투명 점착 시트|
US9441141B2|2012-01-18|2016-09-13|Mitsubishi Plastics, Inc.|Transparent double-sided adhesive sheet for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2233056B1|2012-01-18|2021-03-30|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화상 표시 장치용 투명 양면 점착 시트 및 이를 사용한 화상 표시 장치|
US9574111B2|2012-01-18|2017-02-21|Mitsubishi Plastics, Inc.|Transparent double-sided adhesive sheet for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EP2910616A4|2012-10-22|2016-05-04|Mitsubishi Plastics Inc|TRANSPARENT DOUBLE-SIDED ADHESIVE SHEET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DE102012222056A1|2012-12-03|2014-06-05|Tesa Se|Lamination starrer Substrate mit dünnen Klebebändern|
CN103077661A|2012-12-29|2013-05-01|深圳市长江力伟股份有限公司|一种移动终端的显示装置及其贴合工艺方法|
JP6201330B2|2013-02-12|2017-09-27|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透明両面接着性シート|
JP6211774B2|2013-03-06|2017-10-11|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粘着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423581B2|2013-03-29|2018-11-14|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6036502B2|2013-04-10|2016-11-30|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多層両面粘着シート、積層体、タッチパネル付表示装置、および多層両面粘着シートの剥離方法|
JP2014213572A|2013-04-26|2014-11-17|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プロパティズカンパニー|硬化粘着シートを含む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6287066B2|2013-10-29|2018-03-07|三菱電機株式会社|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61121B2|2013-11-29|2018-07-25|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粘着剤樹脂組成物|
KR101917266B1|2014-05-13|2018-11-09|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화상 표시 장치용 양면 점착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CN106463077B|2014-07-01|2019-05-17|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光学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和光学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
US9862124B2|2014-07-18|2018-01-09|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Multilayer optical adhesiv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CN106459695B|2014-08-12|2021-01-12|三菱化学株式会社|透明粘合片材|
KR102058915B1|2014-12-23|2019-12-26|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광학용 점접착 조성물, 이를 다단 경화시키는 방법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2016160408A|2015-03-05|2016-09-05|旭硝子株式会社|両面粘着シートの製造方法、両面粘着シート付き透明面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
JP6498991B2|2015-03-31|2019-04-10|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粘着シートおよび表示体|
KR101667413B1|2015-05-29|2016-10-19|주식회사 테이팩스|광경화형 광학용 투명 점착 시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1732904A|2015-06-02|2020-10-02|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光固化型粘合片、粘合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JP6256664B6|2015-06-02|2018-06-27|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6727786B2|2015-10-16|2020-07-22|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粘着シートおよび表示体|
KR20180098609A|2015-12-25|2018-09-04|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도전부재용 점착 시트, 도전부재 적층체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12724842A|2016-02-08|2021-04-30|三菱化学株式会社|透明两面粘合片及粘合片层叠体|
JP6569587B2|2016-04-26|2019-09-04|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両面粘着シート及び積層体|
KR101866901B1|2016-10-12|2018-06-14|한국기계연구원|다층형 캐리어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소자 전사 방법과 이 방법을 이용하여 전자제품을 제조하는 전자제품 제조방법|
CN109982833B|2016-10-26|2021-11-09|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薄膜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KR101885158B1|2016-11-14|2018-08-06|한국기계연구원|경도가변 캐리어 필름|
JPWO2018105413A1|2016-12-07|2019-10-24|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粘着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855041B1|2017-04-28|2018-06-14|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광학투명점착시트,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평판표시장치|
KR101937566B1|2017-05-24|2019-01-10|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광학투명점착시트,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장치|
JP6904089B2|2017-06-19|2021-07-14|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粘着シート|
JP6904090B2|2017-06-19|2021-07-14|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粘着シート|
WO2019004043A1|2017-06-27|2019-01-03|住友化学株式会社|粘着剤シート及び粘着剤層付フィルム|
KR20200033313A|2017-08-01|2020-03-27|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점착 시트, 화상 표시 장치 구성용 적층체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6510736B1|2017-08-02|2019-05-08|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光学透明粘着シート、積層体、及び、貼り合わせ構造物|
KR20200036015A|2017-08-08|2020-04-06|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광경화성 점착 시트, 광경화성 점착 시트 적층체, 광경화성 점착 시트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화상 표시 패널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JP6488343B2|2017-09-14|2019-03-20|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粘着シート|
JP2019059837A|2017-09-26|2019-04-18|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両面粘着シート、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両面粘着シートの使用方法|
FR3082625B1|2018-06-15|2020-05-29|Faurecia Interieur Industrie|Procede de realisation d'un dispositif d'affichage|
WO2020031991A1|2018-08-06|2020-02-13|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粘着シート積層体、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0032134A1|2018-08-09|2020-02-13|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210090621A|2018-11-08|2021-07-20|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점착제 수지 조성물, 점착 시트, 활성 에너지선 경화성 점착 시트, 광학 부재, 화상 표시 장치용 적층체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6579254B1|2018-12-03|2019-09-25|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KR20210016137A|2019-07-31|2021-02-15|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캄파니|접착제 조성물, 접착 필름, 적층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210015046A|2019-07-31|2021-02-10|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캄파니|양면 접착 테이프 및 이의 사용방법|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0198943||2010-09-06||
JP2010198942||2010-09-06||
[返回顶部]